江苏省融资担保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
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日益,融资担保行业在支持企业发展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愈发凸显。作为中国融资担保行业的先行者之一,江苏省在融资担保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,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。从项目融资、企业贷款行业的专业视角出发,深入剖析江苏省融资担保绩效考核的实践经验与发展路径。
江苏省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
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,其融资担保行业发展起步早、基础扎实、业务类型多样。在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下,江苏省融资担保机构不断扩容,业务规模持续扩大,服务范围逐步延伸至中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领域以及个体工商户等薄弱环节。
根据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,全省融资担保行业在保余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,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50万家。这一成绩的取得,离不开江苏省对融资担保绩效考核机制的高度重视与不断完善。
在项目融资领域,江苏省融资担保机构通过创新担保产品、优化担保流程,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、高端制造业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。方性担保公司通过“政府 银行 企业”的三方联动模式,成功为省内某大型清洁能源项目提供了5亿元的贷款担保支持,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。
江苏省融资担保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图1
在企业贷款业务方面,江苏省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对接各类信用信息平台,依托大数据风控技术,推出“信易贷”、“银税互动”等特色服务,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问题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3年上半年,全省通过融资担保渠道支持的企业贷款规模超过80亿元。
江苏省融资担保绩效考核的核心框架
为更好地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桥梁作用,江苏省建立了以政策导向为基础、市场规律为导向、风险防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。该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要素:
1. 业务规模与覆盖面
设置定量目标,要求融资担保机构每年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稳步。
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开拓县域市场,提升金融服务的区域均衡性。
2. 风险控制能力
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,对担保项目进行全流程管理,确保代偿率维持在合理区间。
推动担保机构加强内控建设,完善预警和退出机制。
3. 服务质量和效率
江苏省融资担保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图2
将客户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,要求担保机构优化审批流程,缩短响应时间。
鼓励开展创新业务模式,如供应链金融、知识产权质押等。
4. 政策执行情况
偏重对国家和地方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的落实效果评估。
强化与政府产业规划的衔接,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经济领域。
5. 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
重点考核融资担保机构在促进就业、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贡献。
推动行业向专业化、规范化方向发展,提升整体服务水平。
绩效考核实践中的典型案例
1. 政银担三方协作机制的完善
江苏省通过建立“政府引导、银行参与、担保主体运作”的三方协作机制,有效分散了融资担保风险。某市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,对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时产生的损失给予最高50%的风险分担。
2. 数字化转型的推进
在“互联网 金融”趋势下,江苏省融资担保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,开发上线了在线担保申请系统和智能风控平台。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,实现了对担保项目风险的精准识别,大幅提升了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。
3. 创新产品与服务的推出
针对不同行业、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,江苏省融资担保机构设计推出了多样化的担保产品。针对外贸企业开发了“出口订单履约保函”,为建筑企业提供了“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”等特色产品。
未来发展的建议
尽管江苏省在融资担保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,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:
1. 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体系
建议引入更多市场化评价维度,如资本回报率、客户留存率等。
加大对创新业务的激励力度,鼓励机构探索新模式。
2. 强化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
提高对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能力,完善应急预案。
推动建立全省统一的风险分担和代偿补偿机制。
3. 深化金融科技应用
加大科技投入力度,加快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担保业务中的应用。
建立区域性融资担保信息共享平台,打破数据孤岛。
4. 加强行业人才建设
通过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,培养一批既懂金融又具备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。
搭建开放性的学习交流平台,促进同业间的经验分享。
作为中国融资担保行业的排头兵,江苏省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。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行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,江苏省融资担保行业必将为服务实体经济、支持企业发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。也希望其他省份能够借鉴江苏省的经验,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推动融资担保行业更好更快发展,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。
(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,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。)